「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」
「通往地獄的路,都是由善意所鋪成」
生完第一胎,我情緒近乎崩潰,撐著,睡睡醒醒,緊盯著時鐘,每天都在身心俱疲中坐著月子監。
當時,我的月子中心內附設嬰兒房,會讓我們產婦深夜時間把寶寶送回,好好休息。
(並非強制母嬰同室)
那時候,萬籟俱寂,只有電視放著螢幕及微小的聲音,我才感覺自己勉強能恢復喘息,到跟這個世界稍微連接。
直到下一個擠奶時間到來、下一個天邊又是魚肚白、下一個讓人心驚的電話聲響起:「媽媽,寶寶餓囉~~要不要餵奶?」
30多天的無限循環。
上面是我生完老大時,清清楚楚經歷過所謂產後憂鬱症的心情。
當時,我不知道自己在經歷甚麼樣的情況。
我只知道,生平最怕痛得我,全身都疼痛不堪,沒有睡飽過一天,情緒一直很混亂,對於抱著只會哭的軟綿綿寶寶,「竟然」會從心底浮出一絲絲「沒有母愛」的想法包含「恐懼」跟「疲倦」,然後充滿「自責」。
當時,放大解讀著護理人員的所有話語,包括:「劉醫師,妳是生產,又不是生病,振作一點,勇敢些,有那麼好怕痛嗎?」
甚至,甚至是因為無法親餵,一直到幾乎一個多禮拜都嘗試失敗後,整個人幾乎敗陣。
不敢講,講了就會被評論:「劉醫師,妳自己醫生耶,妳應該知道母奶當然比較好,妳不堅持,哪算合格的媽媽?」
這些話,在當時,我不知問題在哪,但我知道,我沒有受到相對「同理」的對待。
我後來又歷經乳腺炎、免疫力降低到長了皮蛇、整個人七暈八素之後才好不容易治療恢復。
然而,這些僅僅限於我還是個新手媽媽的時候。
之後跟婦產科同事小朱、內科同事庭庭再相遇,我們都已經是小孩的媽,聚會的時候,很吵XD
打翻飲料的啦、爬上牆面的啦、吵著要出去散步的啦。
當時我們聊到了餵母乳這件事。
一比較之下,有輕輕鬆鬆一親餵就上手的,可以抱著小孩一起奶睡到天亮,卻苦於不知何時該戒奶;也有一生完就立刻放棄餵母乳的;當然也有我這種咬牙餵到十個月的。
真是各種困擾都有XD
我好奇問了大家當時不同坐月子的方式:在家由長輩坐、或是轉去五星級中心。
庭庭:「妳們知道嗎?那時候我聽說有月子中心,要求寶寶一旦離開嬰兒室,就不能推回去,要全程母嬰同室」
我哀號:「那要怎麼休息?」
小朱:「其實,母嬰同室算是成功親餵的關鍵之一,就是想到就餵,幾乎像是把小孩當圍巾掛在身上的概念」
我想像了一下,笑出來:「難怪我那時候有看到媽媽把小孩擱在胸前,當成置物架XD」
庭庭:「好像每間醫院都號稱母嬰親善,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口號跟要求耶!」
我:「對阿,母嬰同室...母嬰親善,這些在我以前實習婦產科的時候沒有」
小朱:「這算是近幾年逐漸重視的項目啦」
這時我把自己當時生完第一胎的情況講了一遍,眾人無不搖頭。
我:「我覺得最奇怪的,生完第二胎之後,我很清楚那些被要求的東西我死都會拒絕、哪些事情我需要找專業人士幫忙,怎麼就現在回想起來,剛生第一胎的時候,整個感覺就是孤立無援,還要一直一直被要求我做不到的事情?」
庭庭:「真的,在身心俱疲的時候,看著一致口徑鼓吹遊說「妳一定可以」、「妳一定做得到」那些對於餵奶方式有很堅定信念的人,甚至感覺她們就快脫口而出「妳一定得做到才是好媽媽」的那種氣勢,感覺自己更無力...」
我:「這樣的方式,真的對於情緒陷入那樣狀態的新手媽媽,有親善到嗎?」
小朱沉吟半晌:「其實阿...這些一開始都是些團體在推動,推動的當時是真的以善意為出發,先是推廣、試辦、然後...」
我突然懂了...
小朱繼續:「然後,當政策也開始介入,甚至納入醫院評鑑之後....」
原來如此阿!
原來之所以要推動這些「母嬰」頭銜的名目,是因為一旦有成功推動「母嬰同室成功率」或者某些統計換率之後,會直接對應到該醫院經費的多寡。
所以,才會有過猶不及的各種執行方式,才會有接近半強迫的推廣壓力,才會有當時忽略掉我自己本身真正需求、恐懼、卻缺乏適時專業輔助的那些場景。
當時我應該勇敢發聲的。
當時我應該更勇敢求助、更早些理清思緒、更果敢拒絕額外體力負荷的!
至少這樣,我當時所留的淚,才不至於追根究柢只是為了因應某個評鑑項目!!!
身為一個一線臨床醫師,討厭「評鑑」是確定的。
但我此刻卻是真真切切嚴重厭惡著這種「化病人為數據」、「立意良善卻喪失本心」的政令施行。
就在我自身成為某個「評鑑項目」的分母數字之後。
我可是活生生的人阿!會痛!會累!會哭!!更會脆弱!!這些專業人員不是應該要幫忙的嗎?
小朱看我垮臉,說:「後來越來越多媽媽們ㄈ反應了啦!畢竟這種東西矯枉過正,本來就不可能長久實行的。」
我:「那一開始的推行,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?」
還是真如那句諺語:「通往地獄的路,都是由善意所鋪成」
這邊我要給每個落淚抑鬱手足無措的新手媽媽們
五大建議:
1.勇敢察覺自身的需求
2.要求專業人士用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輔助自己
3.勇敢拒絕一些聽起來善意但有困難的要求
4.經歷過的事情,如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不要自以為是
5.先有快樂的自己,才有快樂的小孩
我相信,在經過各種磨合之後,每個媽媽都能找到自己最適合的「愛孩子方式」。
不僅限於一種、唯一種、非得特定一種,只要是妳跟孩子都能順利長大的,都是好方法。
親餵、瓶餵、奶粉餵,都只占人生的那麼一點點時間。
愛,才是真正長長久遠的。
後記
其實我並非反對餵母乳,我自己也是全母奶到6個月、然後十個月時才停母奶。
我反對的是:用罪惡感操弄部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媽媽。
母嬰親善不應該只是「把寶寶丟著」、「變相減少月子中心人力」的方式,甚至聽過,有月子中心晚間都把寶寶塞到媽媽床邊,然後人員就放off的,難怪他們不讓寶寶回嬰兒室。
如果花錢還要找罪受,那何必需要這些專業醫護轉型的月子中心呢?
發表於關鍵評論網
<2016/9/24補記>
近來有媽媽在ptt上發文
描述生產完之後跟婆婆的摩擦 先生的無視 及對小嬰兒的疏離 未來經濟壓力的沉重
引起廣大網友回應
我感同身受 臉書回應如下:
這是產後憂鬱症。請周圍的家人正視問題
需要全盤的體諒跟調整
硬體:獨立的空間、搬出來⋯⋯
軟體(人):長輩歸還養育小孩的決定權(閉嘴),先生硬起來(出聲)
還有媽媽最重要的身體:累了想睡就睡,把工作(洗奶瓶、顧小孩)丟出去;擠奶是一時,身體是一世
最後是心靈:有需求就大聲講,用力捍衛,這個媽媽已經再求救了,請家人重視
當然,身心科就診也很重要。
-----
乳房門診看太多這種
「產後憂鬱症」不是蓋標籤、口頭「堅強一點」、「想開一些」就沒事
要全面關照
還記得新聞多少產婦過不了這一關嗎?
請重視,這是身心靈都極端混亂的時刻,要尊重,更要用力伸出手,拉她出泥沼。
<產後憂鬱症衛教>
研究均指出,約有五至八成左右的婦女,在產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。大多數婦女會在數天至兩週左右逐漸好轉,而約一成左右的婦女則出現憂鬱症的症狀,情緒久久無法改善或更惡化。若沒有覺察或不予理會,往往會因產婦身心俱疲,而影響了寶寶及家庭關係。
<2017/9/23補充>
這是我聽過最最悲傷的故事(臉書破20萬觸及)
曾經產後憂鬱過
深深知道「自己什麼都不知道」的情況
而且腦中浮現的爆衝
在前一秒毫無徵兆
--
但先生真的有這麼負面嗎?
很難單憑一篇文章得到全貌
查了這裡也有說明
先生說:「我整個人都被撕裂了,一方面,她殺了我所有的孩子,但是另一方面,我又知道,她殺人的時候,並不是真正的她…」
其實先生還是有說一些正面的話
「Yates的丈夫接受了欧普拉(Oprah)的专访,他表示:「当时警方拿着孩子的尸体照片在她面前,从我的角度来看,这真的很残忍,她需要别人的爱和同情,然而他们只是把孩子的尸体照片,像展览一样陈列出来。」」
只能可以看出
太太的病發是真的
先生的悲傷是真的
五個孩子的悲劇也是真的QQ
還有...
奇怪偏執、堅信而不容一絲起疑的洗腦....
也是真的QQ
--
在講親職、兩性
很容易獲得地方媽媽粉們的無期限支持
「只要大嬸上身幫著罵男方」就好
(瞬間皇袍加身感恩大嬸讚嘆大嬸)
但
「人」是個體
如果不跳脫「女性面對男性就是弱勢」的角度
就「永遠是弱勢」
要用「人與人互為個體」的角度來看
今天這篇文章放著我如果不再去查證、不去翻英文新聞
我不會知道其實當事人先生
「第二任婚姻也離婚」
「到現在案發十年了,依舊每個月探訪精神病院中的前妻」
就放著任由每位太太跳出來罵她生命中某個男性就好
就放著讓自己有「兩性專家」的credit就好
但我說了
如果這樣
就把思考權全部交給網紅
生命不會進步
「妳幫我說出了我超想對我家那頭怒吼的話」
不
不做這種事
有話請自己講
看遍網路文章
永保心中的「思考」
因為連我自己也多所困惑跟考驗啊
沒有人的人生該交由網紅來「發聲」
沒有網紅該無期限支持
沒有文章會永遠風向正確
只有你自己的思考 才是真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