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1242074_1061280027237995_7599290609080084383_n  

最近臉書上發了一篇文章

內容為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新聞稿

提到ADHD(俗稱過動症)藥物治療為此疾病「最有效的治療之一」,「藥物是不能忽略的」。

 

感慨

精神科的同學最近很忙⋯⋯

請勿恐懼、汙名化此類用藥
有些號稱「公平、人權」的網頁
裡頭的講師團隊幾乎都非精神科醫師出身
更別說帶有特定反藥物宗教的疑慮

人的身體一切都會生病
肉體的病顯而易見,該開刀就給外科
心靈的病也是同樣道理...

請找到自己能信賴的精神科團隊
跟專業好好配合

誠如大家所見

就有了一些"迫切"的討論

我非專科

我完全尊重精神專科醫師的專業(不要是像甚麼我這外科或甚至其他兒科...家醫科...內科...跨界的)

因此請教了溫柔婉約療癒系的兒童精神專科朋友
(真的!他的文字很溫柔~~完全是拎祖母不同的路線啊XD)


 朋友回文:

身為生性害羞隱姓埋名的兒童心智科醫師,謝謝小劉醫師讓我有機會說說話:

記得去年六月。某日迎來好幾個長年就診的ADHD個案,長高長大、開心又羞澀地分享他們即將進入的高中和高職,沒有所謂的第一志願,而是聊著「最適合」的志願。

我衷心給予祝賀,其中幾位在考後停藥的個案(這些早在我們的討論與預備中),依舊回來報喜,告訴我現在的生活,然後約定進入新環境,如果有困難要再回來。

『恭喜你,也從這個門診畢業了!』我對好幾個孩子說,心中滿懷著母鳥目視小鳥離巢的感動。我們都記得,在這些年當中,一起經歷過什麼。病歷上除了藥物,還有很多,他參加手球社、她加入游泳隊、他的大提琴跟小提琴都練得很好、她遇到能夠欣賞她畫圖的老師.......

當然,還有一些挫折跟淚水,就像你我經歷過的一樣。我們是如此相同,不會因為「有」或者「沒有」ADHD而不同;我們卻又如此不同,不會因為「有」ADHD就完全相同。

因為看著這些相同與不同,每一筆開出的處方藥物,我有把握都極其慎重而敬重地用著。這就是門診現場:兒心醫師有開立藥物的能力,但不管這個孩子是否有吃藥,我們都陪伴跟討論,陪著陪著,孩子就長大了。不管任何治療模式,應該回歸到孩子本身、此時此刻、個別化地去看他的需求。

當家長或孩子遇到困難,歡迎來兒心門診討論,藥物是眾多選項之一,它不會是『唯一』的選擇,但它的確可以是在仔細考量下的『一種』選擇。 我始終相信人有「選擇」的自由,正如我也深深喜愛自己選擇成為兒童心智科醫師,並且每天兢兢業業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
 


 

當我看著另一種排斥開立藥物方的說法

不禁感嘆....

其實回到最根本"必須整合醫療、家庭及學校給予完整的治療"這個源頭

雙方是一樣的

 

是否我們給予孩子"胡鬧"的空間過小?"包容"過少?

呼應於最近這個新聞

<媽媽帶嬰兒哭鬧 乘客:請妳下車好嗎!>

 

再來看到臉書留言中有網友提到

其實很多開立藥物的要求跟壓力 是來自於家長或醫師之外的(學校?老師?外在環境?)

不難想像

各方都有自省審視的空間

 

自己當了母親之後

煩躁 不耐 焦急 催趕 挫折  輪番上陣  其實才體會到  養兒大不易啊...

真的需要各方的努力  社會的更多包容

 

再次呼籲

請與專業的精神科醫師配合

家長及團隊合作  才有更好的結果

 

正規精神科專科醫師  談ADHD

(建議有相關問題的朋友 可以追蹤這邊  有專科認證的唷)

 

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新聞稿

回應最近社會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簡稱ADHD)的藥物治療議題,本會綜合過去大型研究與臨床上的實務經驗,鄭重做以下之澄清及呼籲:
(1)ADHD是兒童期極為常見的精神疾病,盛行率約為5-10%,其核心症狀為在多重情境下呈現明顯的注意力不足、過動以及衝動,及社會功能障礙;若不 治療,症狀及功能障礙會持續到成人期。治療ADHD必須整合醫療、家庭及學校給予完整的治療,根據數十年來國內外為數眾多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,藥物治療為此疾病最有效的治療之一。
(2)根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與教育部進行的 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多模式治療研究 (Multimodal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)”,於1999年完成的研究結果顯示,單純以藥物治療,不論是否合併行為治療,其效果均明顯優於單純以密集行為治療,或執行例行性社區 照護;進一步分析比較,發現單用藥物治療,與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組的療效並無明顯差異,因此在治療ADHD核心症狀時,藥物是絕對不能忽略的治療選項。
(3)健保資料庫分析國內近年ADHD的就診率僅約2%左右,與國際間大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所得的盛行率相對照之下,ADHD在台灣的被診斷率未達三成。 就公共衛生的角度上來說,建議政府相關單位,宜更積極進行關於ADHD衛教知識的全面性推廣,以便早期偵測、診斷與治療ADHD患者。
(4)國內也有相當多藥物研究,證明藥物可改善症狀、社交、學習、及神經功能和腦功能。對於接受正規治療的ADHD孩子及辛苦照顧他們的父母老師不宜被貼上標籤,我們強調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,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家庭功能,給予支持友善的學校教學同儕環境,以及正規醫療的重要性。
(5)由以上之說明,希望能讓大家了解,目前多數的醫學證據顯示,藥物治療雖然仍有其限制,但絕對是目前ADHD在國際上被認可的相對有效治療方式之ㄧ。未來學會以嚴謹的態度,持續提出客觀的研究成果,做為ADHD診斷與治療上的建議。

 


 

 

2018/01/27補充

每隔一段時間

過動症就又被拿出來炒作

這次是某腦科學教授要出新書....orz

請見臉書討論

27336276_1450980251680037_1106446339585001965_n  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maijonalisa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sa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